跳轉至

聲韻

本文檔概述項目的音韻學相關設定。本項目音韻學設定基本沿用王力先生著作《漢語語音史》之魏晉六朝音系部分。

聲母

根據王力先生的觀點,知徹澄1由唐天寶年閒分出,重唇音、輕唇音則由晚唐至五代時期自唇音分化。

本項目關注魏晉六朝時期音韻,故未包含前述在當時尚未出現的聲母。

聲母表

本項目設定聲母共 33 個。

幫滂並明端透定泥來精清從心邪莊初崇生俟章昌常書船日見溪羣疑影曉匣以
  1. 輕唇音(非組)在魏晉六朝時期尚未分出,故而與之對應的現代漢語拼音 f 也未出現在本項目中。表中“非”母僅用以做現代漢語拼音 f 的標識。
  2. 圓括號()內爲現代拼音,其中正齒音二等(莊)組爲近似擬音。2
  3. 方括號[]內爲廣韻聲母,與王力先生所定聲母有所不同。
  4. 尖括號<>內爲喻三、喻四對應的廣韻聲母。
調音
部位
五音 調音
方法
全清(不送氣) 次清(送氣) 全濁(濁音) 次濁(響輔音)
双唇 重唇音 塞音/鼻音 p
幫(b)

滂(p)
b
m
明(m)
唇齒 輕唇音 無噝
擦音
f
(f)
齒齦 舌頭音 塞音/鼻音 t
端(d)

透(t)
d
n
泥(n)
半舌音 邊近音 l
來(l)
齒頭音 有噝
塞擦音
ts
精(z)
tsʰ
清(c)
dz
有噝
擦音
s
心(s)
z
齦後

卷舌
正齒音
二等(莊)
有噝
塞擦音

莊(zh)
tʃʰ
初(ch)

床[崇]
有噝
擦音
ʃ
山[生](sh)
ʒ
俟(r)
齦顎 正齒音
三等(章)
有噝
塞擦音

照[章](j)
tɕʰ
穿[昌](q)

神[常]
有噝
擦音
ɕ
審[書](x)
ʑ
禪[船]
硬腭 半齒音 鼻音 ɲ≈ȵ3
喉音
(四等)
近音 j
<以>(y)
軟腭 牙音 塞音/鼻音 k
見(g)

溪(k)
ɡ
ŋ
喉音 無噝
擦音
x
曉(h)
ɣ
<云>匣
聲門 喉音 塞音 ʔ

韻母

在《漢語語音史》六朝音系部分,王力先生并未提及重紐問題;而在《中國語言學史》中,王力先生似乎并不支持區分重紐。因此,本項目中將重紐視作普通三等韻。

同時,王力先生在擬音時,有部分韻部之開合與《廣韻》中不同。今從王力先生。

韻母構成

韻母由韻頭、韻腹和韻尾組成。韻腹是主要元音,在韻腹之前的半元音是韻頭,而韻腹後的附屬元音或輔音是韻尾。例如:

酸:[suan]

s u a n
聲母 韻頭 韻腹 韻尾

其中 s 是聲母,討論韻母時只考慮其餘的 uan 部分。

元音(韻腹)

在中古漢語音韻學中,我們將元音稱爲韻腹

在本項目中,擬音韻腹共有 8 種。分別爲:

[ə][ɐ][e][a][ɔ][o][u][æ]

等呼(韻頭)

在中古漢語音韻學中,我們根據韻頭,將不同的韻母劃分爲“開口呼”、“合口呼”,以及“一等”、“二等”、“三等”、“四等”。

  • 一等的韻頭沒有特殊變化。
  • 二等的韻頭爲 e/o
  • 三等的韻頭最前爲
  • 四等的韻頭最前爲 i

其中,音標下帶有 [◌̯ ] 符號的表示輕讀,帶有多少的輔音性。

  • 開口呼的韻頭沒有特殊變化。
  • 合口呼的韻頭最後有變化。
一三四等

對於一三四等的韻部來說,合口呼的韻頭最後相比開口呼,添加了 u

例如,元韻同時有開口呼和合口呼的發音。其擬音分別爲 [i̯ɐn][i̯uɐn]

韻頭 韻腹 韻尾
元三開 ɐ n
元三合 u ɐ n
二等

對於二等的韻部來說,韻頭由開口呼的 e 改爲了合口呼的 o

例如,佳韻同時有開口呼和合口呼的發音。其擬音分別爲 [eai][oai]

韻頭 韻腹 韻尾
佳二開 e a i
佳二合 o a i

特別地,對於陌/麥韻 [ek] 和庚韻 [eŋ],由於其韻腹就是二等韻的韻頭 e,即不存在韻頭,因此合口呼需要添加韻頭 o

韻頭 韻腹 韻尾
庚二開 e ŋ
庚二合 o e ŋ

陰、陽、入(韻尾)

在中古漢語音韻學中,我們根據韻尾,將不同的韻母劃分爲“陰聲”、“陽聲”、“入聲”。

  • 陰聲:韻尾爲元音(沒有韻尾)。
  • 陽聲:韻尾爲鼻音(mnŋ)。
  • 入聲:韻尾爲 ptk

在《廣韻》中,陽聲韻尾的 mnŋ 與入聲韻尾的 ptk 分別對應,并同屬一韻。例如,一等韻“東董送屋”中,“東董送”爲 [oŋ],而“屋”則爲 [ok]

韻母表

王力先生擬定魏晉六朝時期韻母共 42 個(參見《漢語語音史》卷上第三章)。

之職蒸德登支鍚耕歌鐸陽魚模屋東宵幽沃冬微物文脂質眞灰沒魂泰曷寒祭薛仙緝侵業嚴合覃葉盐

本項目依此并對照廣韻韻母,補充開合口和四等,設定韻母共 132 個。

IPA

-

-

u

i

i

k

k

t

t

p

p

ŋ

ŋ

n

n

m

m
ə 之止志
i̯ə
微尾未
i̯əi
微尾未
i̯uəi

i̯ək

i̯uək

i̯ət

i̯uət

i̯əp
蒸拯證
i̯əŋ
欣隱焮
i̯ən
文吻問
i̯uən
侵寢沁
i̯əm
ɐ 咍海代
ɐi
灰賄隊
uɐi

ɐk

uɐk

ɐt

uɐt
登等嶝
ɐŋ
登~~
uɐŋ
痕很恨
ɐn
魂混慁
uɐn
皆駭怪
eɐi
皆~怪
oɐi
~~廢
i̯ɐi
~~廢
i̯uɐi

i̯ɐt

i̯uɐt

i̯ɐp

i̯uɐp
元阮願
i̯ɐn
元阮願
i̯uɐn
嚴儼釅
i̯ɐm
凡范梵
i̯uɐm
e 陌/麥
ek
陌/麥
oek

et
庚梗映/耕耿諍
庚梗映/耕耿諍
oeŋ
臻𧤛櫬
en
支紙寘
i̯e
支紙寘
i̯ue
脂旨至
i̯ei
脂旨至
i̯uei
陌/昔
i̯ek
陌/昔
i̯uek

i̯et
術/質
i̯uet
庚梗映/清靜勁
i̯eŋ
庚梗映/清靜勁
i̯ueŋ
眞軫震
i̯en
諄準稕/眞軫~
i̯uen

iek

iuek
青迵徑
ieŋ
青迵徑
iueŋ
a 歌哿箇
a
戈果過
ua
~~泰
ai
~~泰
uai

ak

uak

at

uat

ap
唐蕩宕
唐蕩宕
uaŋ
寒旱翰
an
桓緩換
uan
覃感勘
am
麻馬禡
ea
麻馬禡
oa
佳蟹掛
eai
佳蟹掛
oai

eat

oat

eap
刪潸諫
ean
刪潸諫
oan
咸豏陷
eam
麻馬禡/戈~~
i̯a
戈果~
i̯ua

i̯ak

i̯uak
陽養漾
i̯aŋ
陽養漾
i̯uaŋ
ɔ 魚語御
i̯ɔ
o 模姥暮
o
豪晧號
ou

ok
東董送
肴巧效
eou
虞麌遇
i̯o
宵小笑
i̯ou

i̯ok
東~送
i̯oŋ
蕭篠嘯
iou
u 侯厚候
u

uk
冬湩宋

euk
江講絳
euŋ
尤有宥
i̯u

i̯uk
鍾腫用
i̯uŋ
幽黝幼
iu
æ
æp
談敢闞
æm
~~夬
eæi
~~夬
oæi

eæt

oæt

eæp
山産襇
eæn
山産襇
oæn
銜檻鑑
eæm
~~祭
i̯æi
~~祭
i̯uæi

i̯æt

i̯uæt

i̯æp
仙獮線
i̯æn
仙獮線
i̯uæn
鹽琰艷
i̯æm
齊薺霽
iæi
齊~霽
iuæi

iæt

iuæt

iæp
先銑霰
iæn
先銑霰
iuæn
添忝㮇
iæm

聲調

調類

王力先生認爲,上古漢語的聲調分爲:

長入 短入

而在魏晉六朝時期,長入失去塞音韻尾,變爲去聲。即,

調值

根據王力先生在著作《漢語語音史》所言,聲調的調值變化最快,而古音沒有調值的記錄。

因而,本項目部分依據知乎用戶 UntPhesoca 的結論。

UntPhesoca 擬音

根據 UntPhesoca 的知乎文章“中古汉语的发声态和四声”

  • 上声是高平调或升调。

UntPhesoca 的知乎回答“中古汉语四声的调值是怎样的?”猜測:

  • 去声早期是降调
  • 平声早期是平调

聲調設定

根據前述調類和調值的討論,本項目將聲調以五度標記法4設定如下表。

五度標記法
數字法 55 35 53 5
曲線法 ˥˥ ˧˥ ˥˧ ˥

Notes


  1. 王力先生認爲,在隋唐時期,不存在“娘”母,舌上音爲“知徹澄日”。無論如何,在本項目關注的魏晉六朝時期,知組尚未分化,因此也无需考虑在“知徹澄”之后分化出的“娘”母了。 

  2. 在現代漢語拼音中,zh、ch、sh、r 對應的國際音標分別爲 /tʂ/、/tʂʰ/、/ʂ/、/ʐ/。本項目中將“捲舌塞擦音”(tʂ、dʐ)近似擬作“腭齦塞擦音”(tʃ、dʒ)、“捲舌擦音”(ʂ、ʐ)近似擬作“齦後擦音”(ʃ、ʒ)。 

  3. 根據 Voiced palatal nasal 的 Wiki 條目,/ȵ/是/ɲ/在漢學界的表達方式。 

  4. 若尚未瞭解過相關知識,請參閲五度標記法的 Wiki 條目或者五度標記法的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