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轉至

趙益. 六朝隋唐道教文献研究

Tags: #洞眞 #上清 #上清經目 #大洞眞經

導論

一:過往道經研究

司馬虛(Michel Strickmann):“《道藏》中絕大部分道經都可以被精確地定年”。 The Taoism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證明此論。

還原研究

王明:《太平經》19 吉岡義豊:梁金明七眞《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20 司馬虛:《度人經》21 賀碧來(Isabelle Robinet):《上清大洞眞經》22 裴凝(Benjamin Penny):《神僊傳》23

敦煌道經

參閱劉屹《經典與歷史——敦煌道經研究論集》第四章,人民出版社,2011年。

二:道經歸納

經、經群、經系、經藏

經群:圍繞某中心文本

大洞眞經、靈寶五符經

經系:經群的彙聚

上清經,靈寶經,三皇經,正一經

經藏成立標誌

“三洞四辅”组织体系完成(公元六世纪初叶)26

重構經系

靈寶經

大淵忍爾:《論古靈寶經》24 小林正美,王承文,刘屹

上清經

贺碧来,司马虚 索安(Anna Seidel):四、五世紀上清典籍得到徹底的研究。25 趙益:索安僅指一般文獻屬性,非歷史動態實際。

三:本文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

  1. 重要道經的基本屬性考察;
  2. 對其涉及的經群、經系、經藏進行某方面的還原、重構;
  3. 對六朝隋唐階段的問題提出思考。

宗教性

  1. 圍繞根本追求建立的信仰實質傾向
  2. 儀式、實踐行爲的象徵意義
  3. 與政治(上層)、世俗文化(倫理)的關係,其處理方式、存世形式、社會功能
  4. 经典经藏的形成变化內在理路
具體分析
  1. 巫術性 or 宗教性 巫術創造行動,是達成目標的手段; 宗教創造價值,可以直接達成目標。
  2. 宇宙論”根本信仰傾向 or “拯救論”根本信仰傾向
  3. 宇宙自然式天啓 or 歷史現實式天啓
  4. 儀式性宗教的外在表現 & 內在原因
    1. 儀式體現的信仰本質
  5. 認知功能作用
  6. 社會功能作用
  7. 單綫程本土宗教 or 原生型宗教創生型宗教運動包容體
  8. 創生型宗教具有以末世论爲基礎的千年王國主義?
    1. 獨特性
    2. 什麽性質的救世運動
    3. 創生型特點
    4. 創生型宗教運動的巫術—宗教渊源
  9. 南方新神仙道教如何繼承古老神仙信仰
    1. 如何義理化提昇
  10. 道教如何整合

上清大洞眞经

東晉南朝南方神仙道教上清系形成標誌27

上清經主體經系31卷

卷數出自《上清原統經目注序》,引自《雲笈七簽》卷四 梁金明七眞《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五有目錄

受經科範

《太眞玉帝四極明科經》

《無上祕要》卷 95

道者三奇,……第一之奇《大洞眞經三十九章》;
第二之奇《雌一寶經》;
第三之奇《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

此傳已成眞人,不傳於始學也。忽遇因緣,得見篇題,不得便妄披於靈文。

皆當先鍊於涉學,然後造眞,道無不備,萬無不仙。學者詳而奉之,勿虧此言。

文本還原

A. B.

今存有兩種: A. 《上清大洞眞經》六卷 B. 《上清大洞眞經玉訣音義》一卷

後者爲詞語釋義,不含原文。

文本結構

內容結構 第一章爲例
1. 章題 高上虛皇道經第一
2. 請神名字及守身之處16    太微小童章
謹請太微小童干景精,字會元子,常守兆舌本之下死炁之門,口吐赤雲,繞兆一身,化生血液,上凝泥丸,泥丸堅明百神方位。
3. 存思默祝  真思大微小童干景精真炁,赤雲之色,罩於頂上,默呪曰:
真炁下流充幽關,鎮神固精塞死源。玉經慧朗通萬神,爲我致真命長存。拔度七祖反胎仙,製鍊百神一炁全。

次思赤炁從兆泥丸中入,兆乃口吸神雲,咽津三過,結作三神。
  一神狀如天蓬,二神侍立,
下布兆肝內遊遍,却入心內絳宮,上充舌本之下,血液之府,順時吐息。
4. “大洞玉經”  誦玉經,先以左手按捻鼻間人中,次誦經。
大洞玉經曰:
高上洞元,元生九天,炁应太无,眾風亂玄,玄曾絕散,四清撫閑,帝一1上景,連眾攝煙,長契一運,七世投閑,託靈屬命,反華自然,泯邈流虛,六曜沉遷,陵梵2銜暉,西華3彰安,併編帝筒,盡得解源,胎田4遂路5,世發玉蘭,靈光八暉,混生萬神。
5. 玉清王祝詞17 a 玉清消魔王祝曰:
天有大隱生6之寶,稱曰明梁7之上炁8,守我絕塞之下戶9,更受生牢門10之外,乃又召益元11之羽童,列於綠室12之軒,使解七祖百結,隨風離根,配天遷基,達變入玄。

b 元素高上神霄玉清王祝曰:
元氣本非生,五塗13承虛出,雌雄14寄神化,森羅邃幽鬱,玉音響太和,萬唱无中發,仙庭回九變,百混同得一,易有15合虛中,俱入帝堂會。
畢,乃口微祝曰:
天上內音,三藍羅,波逮臺。
地上外音,天命長,人恒寧。
6. 符、訣   大洞太微小童消魔玉符
訣曰:當青書黃繒,佩之,存呼小童內諱名字,鎮我舌本之下。固液凝神,斷塞死源。乃叩齒九通,
次再咽液三過。

(符圖略)

文本關係

graph LR
    1[1.<br>章題] -.- 2
    2[2.<br>請神] --> 3
    3[3.<br>存思默祝] -.- 4
    4[4.<br>大洞玉經] -.- 5
    5[5.<br>玉清祝詞] -.- 6[6.<br>符訣]
    2 --> 6
    4 --> 1
    5 -.-> 3

-->: 明確之關係 ‧‧‧‧⟩: 某意義上之關係

各部分另見

C. D. E.(A.4. “大洞玉經”)

見於: C. 《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五卷 D. 《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注》十卷 E. 《大洞玉經》二卷

D. 重編、注釋 C.; E. 主體同 C. D.;有言及 A.;有符訣異於 A.6.。

F(A.2. A.3. A.5.)

見於: F. 《上清太上玉清隱書滅魔神慧高玄真經》

此經屬上清系“玉清隱書”經群。

梁金明七眞《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言,魏夫人受 《上清高上滅魔洞景金玄玉清隱書》四卷: 1. 《上清太上玉清隱書滅魔神慧高玄真經》(<--此 F.) 2. 《上清高上滅魔玉帝神慧玉清隱書》 3. 《上清高上滅魔洞景金元玉清隱書經》 4. 《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隱書經》

《雲笈七籤》(A.1. A.3. A.5.)(A.4. A.5.)

皆見於《雲笈七籤》: 1. (1. 3. 5.) 見卷四二“存《大洞眞經》三十九眞法”,應爲當時流行編鈔; 2. (4. 5.)見卷八“三洞經教部”—“釋三十九章經”。

G. (A. C. D.)

藏外: G. 《元始大洞玉經》三卷附《太微帝君三部八景回元經》一卷

殘卷

《上清大洞眞經修行訣》36行 疑爲大洞眞經殘卷。

過往版本總結

陳國符(不精密)

A. B.: 北宋“茅山宗壇藏本” C. D.:南宋“文昌經” E.:自成一系 道藏本 A1.:《登眞隱訣》佚文(B. 跋引)所云“小本”。

石井昌子、賀碧來

石井昌子:“眞經”、“玉經”兩來源

賀碧來:

graph
    subgraph 來源
    F["魏夫人所受 F.<br>《上清太上玉清隱書滅魔神慧高玄真經》"] -.-> Wei
    Wei["陶弘景所見僞經<br>《大洞金華玉經》<br>《長生胎元神用經》"] -.-> Song
    Song[南宋三十八代茅山掌門蔣宗瑛]
    end
    subgraph "A.《大洞眞經》"
    1[1.章題] -.- 2
    2[2.請神] -.- 3
    3[3.存思默祝] -.- 4
    4[4.大洞玉經] -.- 5
    5[5.玉清祝詞] -.- 6
    6[6.符訣]
    end
    6 -.- 7[7.徊風混合帝一秘訣]
    F --> 2
    F --> 3
    Wei --> 7
    Song --> 4
    Song --> 5
    Song --> 6

問題

  1. 梁金明七眞《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所錄一卷本?與陶弘景所說大小本關係?
  2. 陶弘景所說大小本之結構內容?
  3. A.5. “玉清王祝詞” 加入時間?
  4. “眞經”、“玉經”合成時間?
  5. 古書所引多不見於今本緣故?

分析

一(1. 2. 問):大洞眞經內容

道藏本 B.《上清大洞眞經玉訣音義》引《登眞隱訣》:

《大洞真經》今世中有兩本,一則大卷,前有回風混合之道,而辭旨假附,多是浮僞;一本唯有三十九章,其中乃有數語與右英所説者同,而互相混糅,不可分别,唯須親見真本,乃可遵用。又聞有得楊許三十九章者,與世中小本不殊,自既未眼見,不測是非,且宜繕寫,以補品目。

可發現: 1. 大本系原本前加僞“回風混合之道” 2. 大、小多有異,小僅有三十九章


“大洞眞經”應含有 A.5.玉清祝詞 1. 據《眞誥》卷九,“玉清王祝詞”在楊許時已屬“大洞眞經”。 2. 賀碧來通過《洞眞太一帝君太丹隱書洞眞玄經》證實之。 3. F. 具 A.5. 亦旁證之。


石井昌子研究出 C. D. 屬“玉經”系統。


反對賀碧來:道藏本 A1. 之卷一來自 F.,然 A.2. A.3. 不必自 F. 摘錄;F. 反可能摘自 A.。


若含 A.1. A.2. A.3. A.5.,經文不會超一卷。 《上清高聖太上大道君洞眞金元八景玉錄》末附注曰:

晉永和十一年歲在乙卯,九月一日夜半,受經於紫微王夫人,凡二萬二百三十字,其《大洞眞經》一萬字。

今本去除 A.4. A.6.,含章題約一萬三千六百餘字。而 A.3. A.5. 部分可能有後添內容。

二(3. 4. 問):“玉經”、“玉清隱呪”加入時間

據《眞誥》卷十四,三十九章《大洞眞經》與《大洞玉經》不同。 即 A. 和 C. D. E. 之“玉經”來源不同。

“玉經”傳承有兩條不同路綫: 1. 加入 A.4. 2. 自身《大洞玉經》系統


“玉經”不見於“上清大洞眞經目”,上述《眞誥》文段外六朝古經亦未引用。

A.3.b 有“誦玉經”部分,與《雲笈七籤》所引相合。

推測:A.4. “玉經”、A.5. “玉清隱呪”爲有關大洞眞經的輔助儀式。


F. 《上清太上玉清隱書滅魔神慧高玄真經》言:

後聖曰:得受大洞眞經三十九章,修行之日,當先行大洞之儀格,誦玉清隱祝之文,又存思百神內名,外則遏於萬試,內則塞於死關。

可發現: 1. 如上所論,F -> A.2. A.3. A.5. 1. A.2. 爲儀格(存思之儀式程序、規範) 2. A.5. 爲玉清隱祝之文 3. A.3. 爲存思百神內名 2. “玉經”在 F. 時代尚未加入“眞經”之儀式體系。


“玉經”、“眞經”同屬兩晉時代。

A.1. A.4. 關係緊密,而 A.1. 與其他部分幾無牽連。

  1. A.4. 可能於“眞經”同時發生
  2. A.4. A.5. 皆獨立成篇,爲“玉經”、“玉清隱書”
  3. A.5. 先加入 A,A.4. 後加入

A.4. 加入 A 當遲於 F. 及陶弘景,早於北宋 B.

“玉經”作爲贊頌之儀異於“眞經”;而內容則與“眞經”一體,關於三十九位道君。

南北朝晚期和“眞經”關係密切的幾部經典: 1. 《上清高聖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籙》 闡釋“太上大道君”,爲太上大道君之“籙” 2. 《洞眞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檢五老寶經》 3. 《洞眞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 4. 《洞眞太一帝君太丹隱書洞眞玄經》 5. 《洞眞太上八素真經服日月皇華訣》18 6. 《上清化形隱景登异保仙上經》 7. 《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隱書經》

以上與“眞經”相關經文,幾乎均不包括 A.4. 內容。

三(5. 問):類書引用

論述見論文原文。

結論

一之結論:答 1. 2. 問

《大洞眞經》一卷本應衹含有 A.1. A.2. A.3. A.5.,與陶弘景“大小本”基本一致。

二之結論:答 3. 4. 問

A.4. “玉經”、A.5. “玉清隱書”皆與“眞經”同期出現於兩晉。 - A.4. 加入 A 當遲於 F. 及陶弘景,早於北宋 B. - A.5. 於 F. 魏夫人受經時已加入 A.

三之結論:答 5. 問

古書所引多是注釋類內容。 - 賀碧來認爲,引文出自《上清大洞眞經玉訣音義》所引之《道君玉注》,且與《雲笈七籤》卷八“釋三十九章經”同源。 - 既使不能確認有“眞經”注,亦必有“玉經”注存在。

原型追索

F. 《上清太上玉清隱書滅魔神慧高玄真經》言:

後聖曰:得受大洞眞經三十九章,修行之日,當先行大洞之儀格,誦玉清隱祝之文,又存思百神內名,外則遏於萬試,內則塞於死關。

猜測除目前 A.1. 至 A.6. 六部分外,應存在《大洞眞經》之本文。

A.2. A.3. A.5. (F.) 1. A.2. 爲儀格(存思之儀式程序、規範) 2. A.5. 爲玉清隱祝之文 3. A.3. 爲存思百神內名

A.4. (C. E. )

A.6. 爲符圖,可能爲南宋三十八代茅山掌門蔣宗瑛所加。

A.1. 爲章題,其對應內容可能即爲所缺本文。


東晉南朝之後,關於“大洞眞經”的建構皆基於《大洞眞經三十九章》。

大洞眞經本文仍存

三洞奉道科戒經

關於受經程序的具體法式

《陶公傳授儀》是大淵忍爾對敦煌卷子S3750、P2559的擬名(《敦煌道經目録編》)。參見王卡《敦煌本陶公傳授儀校讀記》,載《道教經史論叢》,巴蜀書社,2007年。

上清經傳經程序

《無上秘要》卷三十四所載《上清大洞真經》傳授的分環爲信,是後來上清系重要的傳經程序之一:

凡受大洞真經三十九章、太上大道君八景玉籙、八風徘徊帝一之道、太丹隱玄、迴元五通、十二上願、玄母八間、先進洞房金華雌一九玄列紀、靈書紫文、填生五藏琅玕華丹,當啓鐶割繩,乃得傳之。節度如左:紫金爲環,環徑一寸,截破一環,分爲兩半,經师及弟子,當各帶一半,终身佩之。青絲爲繩,繩長九尺,各割半以纏繞縛此半環,又合帶之。青錦一尺八寸,各分半爲囊,以盛此金半環及青絲繩。分環各畢,弟子三拜受經。(DZ1138, 25/116)

Notes


  1. 帝一:大洞尊君號 

  2. 陵梵:玉帝君名 

  3. 西華:白帝君名 

  4. 胎田:符田 

  5. 遂路:密處 

  6. 隱生:心 

  7. 明梁:心 

  8. 上炁:辟非烟 

  9. 下戶:腎 

  10. 牢門:命門 

  11. 鼻神 

  12. 人中 

  13. 五行 

  14. 陰陽 

  15. 西北天門名 

  16. 參麥谷邦夫《〈大洞真經三十九章〉をめぐって》歸納。載吉川忠夫編《中國古道教史研究》,京都大學戈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報告,京都:同朋舍,1992年。 

  17. 部分章有兩種祝。 

  18. 載有“玄母八門行簡十二上願、醮禮之氣" 

  19.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20. 吉岡義豊《三洞奉道科誡儀范の成立について——道教學成立の一資料》,載吉岡義豊、蘇遠鳴(Michel Soymie) 編《道教研究》第一冊,東京:昭森社,1965年。 

  21. 《最長的道經》,劉屹譯,載《法國漢學》第七輯,中華書局,2022年。 

  22. Isabelle Robinet, Le Ta-tung-chen-ching: son authenticite et sa place dans les texts du Shang-ch'ing ching, in Michel Strickmann ed.,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A. Stein, Volume Two, MCB X XII, 1983. 

  23. Benjamin Penny, The Text and Authorship of Shenxian Zhuang,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Vol. 34, 1986.2. 

  24. Ofuchi Ninji, On KuLin-Pao-ching, Acta Asiatica 27: 33-56. 1974. 

  25. 索安《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呂鵬志譯,中華書局,2002年,第12頁。 

  26. 陳國符原觀念被修正。目錄是經藏的產物,分類是經群經系組織體系的反映。“三洞四輔”出現標誌經藏出現。 

  27. 上清經系過程分爲四步: 1. 古老來源 2. 魏華存——楊許 3. 王靈期“依王魏《諸傳》題目”造五十餘篇 4. 陸修靜、陶弘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