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60945

鏈接

玉京山步虚经以后如果有人有兴趣,恐怕得深入研究,我倾向于认为,玉京山、人鸟山、二十四生图再加上灵宝系诸如步虚、赞颂类的书籍,和所谓新旧经不是一个系统,所谓太极仙公系统暂不论,其实三十二天颂等,与度人经亦未必同时同系。刘屹博士的大作我没读完,但是我觉得刘博士对于文献的判断有一种高度的精准,他的最终结论和分析过程,恐怕开启了一个未来的文献研究领域。 传统上,认为陆修静是弘扬灵宝系的大师,但一个事实始终存在,杨许书的一部分在陆手上,经孙游岳传至陶弘景,而陶则是上清派的宗师。如果了解某教在道法、內炼、内外丹法上的授徒习惯,就应该能嗅到一丝不同的气味。 事实上,各种零散的文字证据似乎暗示,陆修静其实也传上清法,只是相比较他整理灵宝系的成就,不那么明显而已。经他之手的人鸟山、玉京山,现在文献不多,但是从一些细节上,我认为这是陆传授数量较多的徒弟们的一种核心内容。玉京山步虚经和人鸟山经分别有关乎陆受上清、灵宝法的一些关键内容,而在陆的眼中,二者恐怕并无矛盾。 有人推测杨羲手书与陆传不同或者与陆传本发生矛盾,导致陆隐秘。我觉得只是占了一半。从现有的一些文献推测,杨羲手书的一卷,陶的说法是陆不欲复显出奇迹,以至于顾欢苦求而不得见。这显然是陆修静对此一卷极为重视隐秘。陆传出的人鸟系已经作为一种完整的载体承传陆的所学,此一卷陆不会再重新传出(必须说明,如果此卷重新传出,是必然要被增衍文字的),这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保密、重视。 陆传出的书,是兼有灵宝、上清内容的,甚至上清的内容在其中主导一些。 另外再补充一个事,约隋唐时代对玉京山步虚经的注疏,里边有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那就是当时,把道教的各种修行方法统称为“观门”。这种说法可能和升玄经等书有关,后者把修习方法区分为气观、神观等等。唐代道书由此产生了定观、内观、三观(不是天台三观)、神气观、真观等等说法。于是乎,阅读唐代文献,对于所谓的观门,比如道德经广圣义和重玄系的说法,就得留意了。唐宋元三代兵燹,损失的书籍远比想象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