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81630

鏈接

魏晋道书现代人能看到的,多不讲初地法门,葛洪在抱朴内篇里将要言以隐语敷述,却只讲一个行气,其次明镜四规法与存老君真形法。

这些方法本有联系,但因道书佚失,现代人只能靠上清灵宝大法来勉强了解一下。这些资料已经是南宋的了。

黄庭内外景就更典型了。外景与内景虽然讲了接近的事物,但内景已经近于外景方法的二次或三次演绎(一次演绎在另一部书),这导致外景与内景有部分文字相近但方法次第可能大异。而两者共通点都是要人先知黄庭所在,这个迷语并不难解,如涵虚李祖所说,就是下丹田。

但这当然不能解决如何理解黄庭经这个问题。

和天台宗不同,天台智者在舶来禅法和本土方法上,把初地解得很细,形成止观次第,但同时代道书绝不可能这么写,也与佛道追求不同有关。有人认为隋唐道教"借鉴"天台止观,但不妨看看,除了定观和止观这类名词,隋唐道书有没有小止观、摩诃止观、禅波罗蜜等等详细的入门法。这是靠死读文献无力解决的问题,却也可能是突入问题内核的捷径。当然,如果无力一刀切入,是根本无力理解文献的。事实上,很多著作连整理隋唐文献道教的"观"法都不愿意做,因为几乎每本书都讲了不一样的观:从重玄兼忘到内观到真假空内外远到神气等等,名、法各异。理解其内核丶方法、用途自也非常人所能。因为道经建立了一种名词体系和术语体系,不了解体系,自然不能了解全体。而且这体系很可能每个时期不同,也可能因传授而变异。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尽管隐藏很深,但从黄庭经到内观经、清静经、定观经等等,之所以成书留存,是因为其有非常实用且能指导实用的用途。道教重视道德经等子书同样有这种因素。但如果不知道用途在哪里,这书就非常艰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