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轉至

道藏

Tags: #道藏

經典斷代中所述,每期均有類書出現,而自唐始,亦由官方修訂道藏(第 3 期類書《無上祕要》即爲宋道藏之目錄)。

道藏淵源

因屢逢戰火,唐、宋、金、元所修道藏均不存,清以外族事中原,對道教釆取打壓態度,未進行官方修訂。故現存唯有明道藏。

南北朝時,陸修靜於公元 471 年編的《三洞經書目錄》是道藏的雛形,共著錄經書 1228 卷。北周玄都觀《玄都經目》著錄道書 2040 卷。

唐玄宗開元(公元 713-741)時,令史崇玄等四十餘人撰《一切道經音義1》。在此基礎上,又發使四處搜訪道經,加上原來所藏,纂修成《道藏》,目曰《三洞瓊綱》,總計 3744 卷(一說五千七百卷,一說七千三百卷),稱《開元道藏》。《開元道藏》的編纂體例采取三洞分類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眞、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天寶七年(748)詔令傳寫,以廣流布。至唐末、五代,毁於兵火。

宋朝時,宋真宗自己信仰道教,并用 6 年時間編成《寶文統錄》4359 卷。後他又派著作佐郎、道士張君房增編道藏 4565 卷,并采用千字文編号,大中祥符九年(1016),枢密使王欽若刪詳,九三洞四部,共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天禧三年(1019 年)編成 7 部,稱《大宋天宮寶藏》。宋徽宗崇寧年間增至 5387 卷,稱爲《崇寧重校道藏》。政和年間又增補至 5481 卷,并雕版印刷,稱《政和萬壽道藏》,此爲道藏的木刻本的開始。

金朝時,金世宗詔刊補宋《政和萬壽道藏》,复遣道士訪遺經於天下,募工補刻,編成《大金玄都寶藏》。道藏增加到 6455 卷。

元朝時,道藏增加到 7800 卷,稱《玄都寶藏》。元刊《玄都寶藏》比《大金玄都寶藏》增加了一千數百卷道書,主要增加全真道道士新撰之著作。然而在元朝中葉,道教在与佛教的爭執“老子化胡爲佛經”中落敗,道藏被燒毁。

明朝時,又重印道藏。由明成祖永樂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师張宇初及其弟張宇清奉詔主持編修。明英宗正統九年又詔邵以正校正增補,於明英宗正統十年(1445 年)刊板事竣,印行《正統道藏》,共 5305 卷。明神宗萬曆十五年(1607 年)又刻印《萬曆續道藏》,增加了 180 卷。正續《道藏》共收入各類道書 1476 種,5485 卷,分裝成 512 函,經板 12 萬多塊,約 6000 萬字,分量超過約 3000 多卷的《二十四史》。《道藏》中的典籍,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方法編排。

清朝光緒庚子年(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正統道藏》經板悉遭焚毁。各地宮觀收藏的《正統道藏》印本也因戰亂災禍而存者寥寥。中國現存惟一保存較爲完好的印本,是北京白云觀收藏的一部明代《正統道藏》。

1926 年,上海涵芬樓書館影印這部《正統道藏》。近年又有一些《正統道藏》影印本,如 1977 年台灣新文豐公司影印出版的精裝本(60 冊)和 1988 年中國大陸三家出版社聯合影印的精裝本(36 冊)。日本宮內廳書陵部也保存有一部完整的《正統道藏》。

清朝無道藏之大結集。道書纂修最重要的有清初彭定求所編之《道藏輯要》,除選收《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之書外,又增收明末清初著作一百一十種。《道藏輯要》後書板被焚。光緒十八年(1892),四川成都二仙庵住持閻永和首倡重刊《道藏輯要》,至光緒三十二年刊成《重刊道藏輯要》,板存成都二仙庵。近年巴蜀書社重印發行。

當代編有《藏外道書》、《敦煌道藏》、《中華道藏》等。 1997 年,中國道教協會對道教經書進行系統規範的整理重修。2004 年中國華夏出版社出版的《中華道藏》以明代《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爲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重新點校、分類編目。增補了旧藏遺漏的重要材料,并選擇部分近代發現的古道經,如黃老簡帛書、敦煌道經寫本、金元藏經刻本孑遺等,補入經書約百余種。《中華道藏》分爲四十九冊,每冊約 150 萬字。共收入各類道書一千五百多種。 《中華道藏》(綫裝版)在精裝本的基礎上補充了一些重要文獻,重新進行了核校。全書分爲 60 函,共计 5600 多卷。綫裝版共印行 220 套,將悉數在全球範圍內頒贈。頒贈對象包括中國大陸、台港澳及國外著名宮觀、圖書館、大學和相關研究機構。

相關書目

道藏源流攷

陳國符《道藏源流攷》2爲首部系統研究道藏的學術專著。

Notes


  1. 原本百十三卷。現僅存序文及《妙門向起》,合爲一卷。 

  2. 陳國符《道藏源流攷》, 北京: 中華書局, 1949、1963 年.